這是我對於音樂介紹的一些想法,不同時間寫的,所以有重覆或零碎不是很連貫的情形…

—關於樂評或相關音樂介紹—
雖然說聽音樂是個人的感受,但做為一位音樂消費者,你是如何看待樂評或相關音樂介紹?
以目前中文金屬網站的相關文章,大都較偏重推薦、介紹,評論的成份也有,但就比重來說總是少一些。
對於樂評我是將它看待為音樂介紹的其中一種形式,也就是音樂介紹包括—樂評、側標、文案、音樂散文、感想、推薦介紹…。

樂評即是在詞曲、概念或創作意涵、樂器與人聲表現、錄音質感與編曲的其中一項或多項裡,評論作品的優劣,讓樂友更深入了解該作品的評價與觀點,增進聽音樂的樂趣與深度;樂評人的背景-如是否懂樂理、樂器,是否具有人文色彩、是否具備文學素養、觀察力與見解,都足以影響樂評呈現的份量,但不論是否具有份量,最終讀者要不要採信,唯讀者自己取捨。

音樂介紹具有"引導聆賞"的作用,它也許包含主觀賞析(客觀是不太可能的)、商業導向、分享、意見…等不同的立場,但對於不知道唱片內容的消費者而言,何嘗不是一種選購"參考"的指南,只是消費者必須去調整對於文字解讀上的聆賞落差與認知。

不同性質的音樂介紹,對於閱聽人有不同的意義,就如同古典樂曲,由不同的演奏者詮釋,就有不同的風格,但是不是就是原作曲者所要表達的用意呢?那再傳到閱聽人耳中,是不是又有不同的解讀與感受?是不是就產生更多的音樂想法?

在聆賞音樂當中,如果有官方說法(作者表達的用意)出現,當然較容易瞭解作者所欲要呈現的概念與想法,但不同的人聽到卻仍然會有不同的感受,音樂有趣之處在於它會隨著閱聽人的知識背景與經歷,得到不同的解讀,甚至由閱聽人藉由樂曲建構自己所要音樂世界--閱聽人可以選擇詞曲的意境搭配,或者僅聽曲或詞的部份(因為有時會有詞與曲搭不起來的情形),或在不同的心境(環境)體會同樣的曲目,或藉由封面設計的聯想…。

任何一種音樂介紹都是屬於音樂的"其中一種"解讀或意見,可以有導聽及觸動想像(法)的作用,但過於依賴它,可能會降低閱聽人本身對於音樂的判讀能力,失去自己的聆賞角度,所以必須認知它是僅供參考。

附記:
側標這個東西是最具商業導向,它必須兼顧教育與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任務,往往三不五時引起一些爭議,我試著將它分為三類:
1.大多數的老樂迷似乎不太愛看側標,因為他們大致上對這個團或音樂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一般靠著自己的判斷與喜好購買,對側標的參考指數極低。
2.初接觸此類型音樂或樂團的新樂迷,對側標的參考指數較高,這一部份的消費者是發行公司要極力開發的族群。
3.另外一類是對未聽過的樂團或作品有興趣的(包括老樂迷),將側標當做音樂介紹,視為新產品介紹的一種資訊,對側標的參考指數中等,並不特別排斥。

第一類的樂迷,對音樂自有定見,所以側標的內容當然不是針對這一群。
不論是針對第二類或第三類的樂迷,如果發行公司要做側標,在消費者而言,應有一般簡略或重要的團史介紹,是該團的第幾張作品,希望它是能適切的傳達此作品的風格或內容概述。

消費者最好瞭解,發行公司須藉由側標來達到開發與吸引購買族群的效果,所以必須認知它是僅供參考,亦會隱惡揚善地放大優點而避開缺點。

大多的音樂介紹都具有作者主觀的喜好與見解,有時音樂意境的用語遣詞也許誇張,不要妄想有所謂的"客觀",如果它只是一單調、沒有生動情緒的"客觀介紹,我想是不容易吸引去人家對該張唱片有興趣。

消費者也有一種心理:如果買了(或試聽了)一張CD,你非常喜歡,但除了唱片封面外,包括在網路上都找不到任何資訊或僅有很少的資訊,總是會恨不得發行公司或作者有多一些唱片資訊,挺耐人尋味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g 的頭像
    ming

    孤獨聆聽室之浮世幻想曲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