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deus (阿瑪迪斯)
1984 / 美國
導演:Milos Forman
演員:F. Murray Abraham(莫瑞亞伯拉罕), Tom Hulce, Jeffrey Jones

時光竟已匆匆過了20載,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封面,其餘卻是模糊而不可得,也僅依稀記得此片在當時薩列里的反派角色與歷史形象的差異,頗受熱烈討論,其實薩列里畢竟是行家,才能聽出莫札特的才情與天賦,這個"稗聞野史"雖然對薩列里的描寫不盡然公平,不管是榮耀或是貶損的世俗評價,對已逝者而言,如過往雲煙,再不代表任何意義。
相對於【Amadeus】的模糊,反倒是之後,1985年那時買的黑膠唱片-FALCO(已故維也納怪傑歌手) 的專輯【FALCO 3】,留有較多些的記憶。略述莫札特生平的,說唱音樂戲謔的風格,頗為呼應【Amadeus】中莫札特的形象。這張專輯好聽的歌不少,如「America」、「Tango the Night」、「Vienna Calling」等,尤其「Jeanny」更是別具風味的抒情曲,在後來的專輯FALCO再譜續曲。

…………………………………………………………………………………

下文作者:chenjl

最早知道有這部片是因為【世界電影】雜誌於1996年出版的一本「金光閃耀」-細數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這本書大概是我擁有“極少數”的書本收藏中,會常去翻閱的吧,藉由這本書讓我去找一些較不為人知的片,有些讓我得以一窺究竟,有些仍讓我在尋覓中...)。後來在大學時期,學校圖書館的視聽室剛好有這部片,當時看完就蠻喜歡的,一直有印象,直到之前才敗了雙碟導演版的DVD來收藏,我又連看了兩次。

我很喜歡"聽故事"!像羅曼波蘭斯基導的「戰地琴人」和米洛斯福曼導的「阿瑪迪斯」令我欣賞的共同原因都是他們“說了一個好故事”!人物、場景、服裝、背景的考究,主角心理轉折的變化,加上如何將在劇本上的這堆文字,混和腦袋裡的構想舖陳,把它利用影像聲音來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些要素若要「用心」起來,真的是會元氣大傷的。

這兩位「說書人」都說了一個吸引我一直看下去而不覺沈悶或厭煩的故事,否則你們想:一個鋼琴家在二次大戰時期逃亡的故事和一個看似文藝,可能流於曲高和寡的古典音樂家的故事,就文字面來看,會吸引人到哪裡去呢?(除非看書人自己有豐富的想像力,書本中的文字會自然化為一幕幕場景在他的腦中浮現....)

「好故事」的定義之於我而言,只要它夠「吸引我」就好了(不過,這點可不容易喔!),不見得一定要看完有體會出什麼人生哲理來,像上述這兩個故事,我也純粹就我為什麼覺得它好看?它好看在哪裡?來聊而已。

其實薩列里這位奧國御前作曲家對音樂神童莫札特妒恨交加,進而謀害於他的這個故事,只是個稗聞野史。不過,它讓我們看到了「天才」和「庸才」之間的對比和愛恨難分的情結。

莫瑞亞伯拉罕飾演薩列里一角(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是繼「甘地」的班金斯利之後,一樣第一次擔綱男主角,第一次提名,就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人),因為我是在電腦螢幕前近距離看這部片的,所以可以很仔細的觀察到他在片中向神父懺悔娓娓道來時的表情和肢體變化。聽著他栩栩如生的描述,真的令螢幕前的我「著迷」且「入神」。

他描述那些莫札特的音樂時,好像那些旋律對他是何等"恩賜"一樣,時而滿意的笑著,時而帶著妒火的眼神憤恨不平的說著,時而像個無奈、可憐、晚景淒涼的老人,但談吐之間仍是優雅紳士的,不會誇張他的動作,反而顯得他演技功夫的深厚,光看這些神情轉換就很不簡單了!

薩列里-這個相貌平凡、循規蹈矩、謹言慎行的中年人,雖熱愛音樂且奉獻上帝,但還是沒有得到上帝垂憐賜予他最渴望得到的音樂天賦,原本順利任職奧國的御前作曲家,同時因為當時奧國皇帝並不是個真正懂得欣賞音樂的人且周遭沒有出色的作曲家出現與之抗衡,所以一直備受此皇帝信任和推崇,直到莫札特-這位帶有奇特笑聲、玩世不恭、遊戲人間的音樂神童出現,才帶給他莫大的打擊和種下仇恨的種子。

就像老年薩列里跟神父陳述的,莫札特隨口就能哼出樂曲,那些在樂譜上出現的音符是未經修飾過的初稿,這些旋律好似是純聽寫的一樣,那麼流暢,那麼不費吹灰之力,卻又能使人覺得少一個音符或換掉一個樂器就不完美了。當片中莫札特的妻子-史坦絲帶著莫札特的樂譜前去找薩列里時,他翻著那些手稿,一會兒是交響樂,一會兒是歌劇,每翻一頁,每段美妙的旋律都是那麼渾然天成,讓薩列里看得激動莫名的掉了那些樂譜在地上(這時畫面上隨著每翻一頁樂譜,很適時的出現該段音樂,讓我們更能感受到那種音樂的渲染力)。

在那些音符間,他彷彿聽到了天籟,他感受到他長久以來一直在祈禱和追尋的音樂力量,但令他悲憤莫名和痛心疾首的是-這些都不是出自他手!我想這種痛苦就用老年薩列里在質問神父時說的一段話即可貼切的傳達了....

「我所要的只是歌頌上帝,祂給了我這種慾望,可是又使我啞巴。為什麼?告訴我!如果祂不要我用音樂去讚美祂,為什麼要給我慾望?就好像是生理上的慾望,卻又不給我才華。」

是啊...若我是片中那個神父也會啞口無言,我也想問為什麼?如果你要解釋為那是上帝對人性的試煉,要我們懂得以平常心對待自己及周遭他人,要懂得知足..等等,but for what?要人們經歷過痛苦、嫉妒、折磨這些,到最後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不想得到的是滿嘴仁義道德的答案,而想聽到一個能說服我的"實際"一點的答案.....

其實片中當時奧地利保守的皇室對於莫札特曲風大膽且敢於碰觸較禁忌題材的音樂不是那麼大加讚揚,在他們眼中,莫札特可能太過恃寵而驕。也不知是不是他的這股狂妄的氣焰,讓那些王公貴族有了負面印象,進而不能客觀的純就他的音樂來提出評論。也許他自由不受限的作曲方向踰越了他們可接受的尺度和他們保守的作風,使得他的作品被認為不入流而難登大雅之堂。但偏偏卻讓薩列里慧眼識英雄,懂得欣賞莫札特的才華.....

「從此以後我們誓不兩立!你和我!因為你選擇了自大、色情、下流、幼稚的男孩作為你的工具,你所給我的獎勵是讓我能夠了解他的才華。因為你的不公道、不公平、不仁慈,我拒絕你!我發誓,我要去傷害你在世上的代言人,我要盡我的能力去害他,我要毀了你的工具!」

在片中,其實薩列里在莫札特面前從不吝惜對他作品的欣賞與崇拜,即使他嫉妒這份才華...但每場莫札特歌劇的演出,薩列里都會偷偷在二樓包廂中欣賞。不管是被奧國皇帝評為「太多音符」及被那些王公大臣因故事是發生在妓院而嫌粗俗的【費加洛婚禮】,還是當初未在皇室公演,只獲得市井小民認同的通俗劇【魔笛】,薩列里都是能拋開世俗成見而真正了解其中奧妙偉大之處的人。也難怪薩列里會背棄了上帝,會對莫札特有了邪惡的念頭...

莫札特的出現對他是個打擊,莫札特令人稱羨的才華對他是種羞辱,莫札特與生俱來的天賦對他是種無可比擬的痛苦....這揮之不去的夢魘,要讓它消失的方法就是除掉他!

「大教堂-全維也納的人坐在那裡,中間就是莫札特的小棺材,然後在沈默中音樂響起,突然冒出了天籟般的音樂,這是偉大的死亡彌撒,伍爾夫.阿瑪迪斯.莫札特的安魂曲,由他忠實的朋友安東尼.薩列里所寫的,真是太美的、太有深度的,那麼熱情的音樂,薩列里終於受到了上帝的感召,上帝被迫要去聽,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最後我終於有機會去取笑他!」

雖然這個計謀只能算是間接的利用莫札特的弱點去折磨他、去傷害他,是心理層面的,非真的用實際行為去殺害他。但由上述那段薩列里的自白裡,還是讓人感受到他將這份壓抑的劇痛轉化為心機重的計畫,純就這計謀本身來看,的確是很高明,殺人於無形,也看得出薩列里積怨已深。

雖然我也會有和薩列里同樣對上帝提出的疑問,但另一方面,我也思索著:「嫉妒一個人的才華,會到想要加害於他的地步嗎?真的不能純欣賞嗎?真的看不開嗎?這份才華真的沒有會死嗎?」我也想著有沒有什麼才華是我一直很渴望擁有,而這份才華卻落在我身邊出現的人身上時,我會採取什麼報復行動的?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想出來。不過,若真的有,那我要加害的人可就多不勝數了吧...哈哈∼

因為chenjl有時常會作白日夢,曾幻想過自己成為聰明絕頂的人(因為實際上的我資質平庸,而且懶的唸書,幻想聰明到可以輕鬆自如的應付考試..哈!)、運動神經發達的人(因為實際上的我從小到大體育這方面沒有一樣行)、才華洋溢的人(因為實際上的我並沒有什麼特殊專長,大概只有吃喝拉撒睡我最會吧...哈!)。

我有時會隨著電影角色去延伸幻想,就像我會因為看「法櫃奇兵」而幻想自己能成為像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可以去冒險的考古學家;會因為小時候看劉德華演的「法內情」,而幻想自己能成為辯才無礙的律師,專為窮人或受誣陷的平民老百姓伸冤,然後不收分文(不過畢竟是小時候的天真幻想,真要這樣,chenjl早就被砍死或餓死了吧);會因為也是小時候看劉德華(我臨時想到的片都是他演的,不是我特別喜歡他啦...)和苗喬偉、林俊賢合演的「神行太保」(有沒有人還記得這部片的啊?),而幻想自己能成為揹著攝影機,腳穿布鞋,專門去拍人家犯罪證據,然後揭發出來讓這種人得以受到制裁的記者,若被壞人追打的話,逃回報社,還有像曾志偉演的總編帶全報社的人出來解圍相挺的畫面(哈哈∼∼chenjl真的是在作夢...)

但那都是在當下腦中做做白日夢,自己自得其樂,暗爽露出笑意的事情而已,開心過了夢醒了,就還是回復到現實繼續自己原有的生活。而且我也還沒遇過身邊有人是像薩列里一樣有這種心態或行為出現的人,所以我能理解但無法想像那種恨意到底能有多深?那種受到的傷害能有多痛?

換個角度來說,也許片中兩人的遭遇也能算是「公平」吧....莫札特天賦異稟,從小有個父親來栽培他,從小活在掌聲中備受關注,但在當時,他並沒有因這份才華而致富,反而窮困潦倒,而且35歲就早死了,且死後遺體只是被草草地丟棄在一個窪坑,連棺木都買不起;而薩列里雖沒有這份才華和一個用心培植他支持他的父親,但他這一生至少是活得順遂,沒有大起大落,得到御前作曲家一職,又得皇帝的重用。

不過,也不知是不是善惡到頭終有報,雖然莫札特的確是死了,但這份才華並不會因為他的死而轉移到薩列里身上,反而他死亡的陰影一直纏繞在薩列里的心裡,讓他的晚年活在愧疚與煎熬中並不快樂,使他最後會想割喉自殺。而且片中最後莫札特在死前真心謝謝薩列里,認為他一直幫助他,且為莫札特本來誤以為薩列里不喜歡他及他的作品而和薩列里道歉,請求他的原諒。這份不知情的感謝,好像反而加深了薩列里的罪惡感,也好像是上帝在教他「寬恕」的道理。

即使鼻息之間僅存一口氣,莫札特在病塌前還是能隨口哼出安魂彌撒曲的旋律,高音部、低音部、該段需搭配的樂器、人聲等,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仍是讓薩列里的抄寫速度跟不上。「天才」和「庸才」的對比在這裡就更是不言自明了。

片中出現的莫札特音樂,我覺得也是經過細心安排的,【費加洛婚禮】、【魔笛】、【唐喬凡尼】、【安魂彌撒】...等等,會隨著老年薩列里的口述回憶中穿插出現,華麗的舞台表演、輕快直接的旋律、人聲合唱及女高音們的獨秀,都會讓即使不熟古典樂的人也能不厭其煩的看著,尤其是音樂與口述對白之間的銜接與場景的切換是相互緊密接合的,所以即使片長三小時,我還是聚精會神的坐在電腦前看完它,而不覺得冗長。

如果你是極力想要單純呈現這些歌劇畫面於電影中,可能會讓不喜歡古典樂的人覺得沈悶而嚴肅,但如果是以這個故事為主軸出發點,而音樂為是強化輔助的角色,那是可以讓它成為一個精采動人的故事的!尤其本片並沒有知名演員來擔綱這些角色,這當然就考驗著導演和編劇的功力囉!

註:片中看似薩列里是個喜歡吃甜點的人,像他在教那些女高音練習時,鋼琴上會擺一盤點心,在給他派去莫札特家當臥底的女佣套線索時,也是會給她點心吃,還有,尤其是莫札特的妻子-史坦絲拿著莫札特創作的樂譜手稿前去找薩列里時,他還拿一盤名為"維納斯的乳頭"的點心給她吃,說是用"白蘭地包著核桃",看著史坦絲忍不住多吃一顆,我也想嚐一口,那些點心看起來真精緻,唉呀呀∼想著想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啦....聽說奧地利是很重視點心的國家哩!嗯...以後有機會來去去這個有音樂之都-維也納和各式點心的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g 的頭像
    ming

    孤獨聆聽室之浮世幻想曲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