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wyn Goodall(梅得溫)南美音樂風格作品【女巫醫2-印加密境】的封面,是取材於芙烈達1949年的畫作【The Love Embrace of the Universe, the Earth】…
對於芙烈達.卡蘿這位畫家真的不熟,所以只能藉由電影來粗淺了解她。
若不是chenjl的推薦,我看這部影片的機會可能不太大,不過出乎意料之外,雖然這部算是傳記片,卻很吸引我的目光,而毫無不耐地將它看完。
芙烈達是位率真奇女子,青少年時的車禍意外重傷所造成終生身體的苦痛,卻沒有擊敗她,對於一生中所發生的事件大都能儘可能豁達地放開接受(雖然總是帶些苦澀),她的情慾、她的痛苦、她的內心世界,透過她的畫,所帶來的震撼與憐惜,令人動容不已。
她的丈夫-狄耶哥,共產社會主義的政治狂熱份子、畫家,臃腫的身形不減損藝術家所散發的魅力,對於許多女子而言(包括前妻、芙烈達、芙烈達的妹妹及其他模特兒),他的才華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他很坦白自己對愛慾的無法專一(面對美麗的胴體若未有一絲動心,如何能畫出讓人怦然心動的畫作),也無法接受芙烈達與托洛斯基(俄國革命領袖)的出軌,與芙烈達離婚,而後再度求婚,慧眼賞識芙烈達的繪畫潛力,絲毫不避親,誠摯對外讚佩芙烈達的畫作,讓人不禁敬他三分。
片中有兩段前衛藝術風格的動畫-芙烈達車禍重傷就醫和與狄耶哥至紐約發展。
芙烈達車禍重傷就醫這段由車禍造成鐵柱觸目驚心地穿過她的身軀開始,接連著動畫所呈現的黑色幽默,淡化她的重創,也點出芙烈達的豁達。
堅持面對因流產而浸於福馬林瓶中的孩子,畫出讓人傷痛悸動的Henry Ford Hospital(1932年)。
影片運鏡呈現的層次感,藝術風格的場景安排,處處是畫的刻意鑿痕,加上優美活潑的音樂與芙烈達波折的一生,值得你細細觀賞。
以上是我觀影後的一點點感想,主要還是要看下文的介紹。
-ming-
FRIDA (揮灑烈愛)
2002/美國
導演:Julie Taymor(茱莉泰摩)
編劇:Clancy Sigal(克蘭西席格)
演員:莎瑪海耶克 Salma Hayek(飆風戰警)、艾佛蒙利納 Alfred Molina(濃情巧克力)
本文作者:chenjl
To hope the exit is joyful, and I hope never to return
(但願離去是幸,但願永不歸來)」-Frida
對生命的熱情與活力、對命運的無奈與妥協、對愛情的無悔與不羈,濃郁的悲喜交織成芙烈達絢麗斑斕的一生,也成就了這部電影....
電影一開始就從芙烈達躺在床上被抬往畫展開始,一道白光將記憶拉回到最初...一個花樣年華積極樂觀的少女,正開心的前往學校的路上...
無憂無慮的學畫,與初戀男友的青澀純情之戀,在一場無情的意外車禍之後,成了生命的轉捩點...男友隨著家人搬到巴黎求學,芙烈達全身嚴重癱瘓,雖然日後靠復建仍能站起來,但整個人已像拼湊起來的木頭娃娃般,隨時都有可能再度支解倒下....
對生命的熱忱仍未曾減少分毫,言語所不及的,理想所未竟完全的,生命中所不能圓滿的缺憾,都隨著畫筆躍然於紙上。如同狄亞哥在片尾替芙烈達舉辦的畫展上所敘述的:
「她的畫犀利又溫煦,
堅硬如鋼鐵,
柔美如蝶翼,
討喜如微笑,
殘忍如人生的苦楚」
是對藝術的共同語言,是欣賞他的繪畫才華,是追隨他對生活及感情不受束縛、狂野不羈的態度,是感動於有人懂得欣賞自己的畫,而使芙烈達在明知狄亞哥無法專情於同一女人,視性愛如喝水一般,口渴了就要喝,對象是誰對他來說並不具意義的情況之下,仍奮不顧身如飛蛾撲火般的去全心付出。
是相知相惜的知己,是藝術上的好夥伴,是感情上的好寄托,這些微妙難解的情愫讓這段感情一直愛慾糾葛下去,如同一團纏繞的絲線般找不到出口。
在像狄亞哥這種無視於「現實」存在的藝術家眼中,生活的態度可以隨性,個人的自由不容被剝奪或侵犯,道義與責任不是理所當然的牽絆,這樣率真自然的生活態度,也許正是讓他身邊的所有女人甘願臣服於他並陷入他的情網而不可自拔的原因,卻也是因之而徹底崩潰和受創的來源。
就像他的前妻又抓到他和裸體女模特兒纏綿時,含淚憤恨破口大罵而說出的:「不要跟我談那只是你的畫,不要說那是為了你的藝術!」在狄亞哥畫人體裸畫時,究竟是在作畫過程中那種對於藝術美感所無法自持的吸引力?還是只是面對眼前擁有著美麗曲線的胴體時,無法克制的荷爾蒙分泌自然上升,使得他在歡愉的親密關係後,仍能坦然的面對所有女人,而一如往常的生活?
那每一次的纏綿,只是一次新鮮的經驗?一個美好的回憶?還是在激情過後,它根本未曾留下任何痕跡在狄亞哥的心中?即使是芙烈達,這個讓狄亞哥自認繪畫天份不及她的女人成為他的妻子,依舊無法控制他那股與生俱來的野性,甚至最後讓芙烈達傷心欲絕的是他居然和自己的親妹妹有染。
狄亞哥也是個政治狂熱份子,在提供住所,保護他景仰的一個政治逃犯過程中,也許是一時的意亂情迷,也許是一時的茫然迷失,芙烈達也和他發生了關係,儘管狄亞哥的勃然大怒,儘管他提出離婚,儘管芙烈達後來獨自到巴黎開了畫展,她仍舊心繫著狄亞哥,依舊將她的思念與依戀藉由書信文字的通訊,從遙遠的巴黎,傳達回墨西哥。
不論是巴黎或紐約的上流藝術生活圈,那種拘束、那種糜爛、那種表面虛偽、那種浮華不實、那種存有目的的作畫,都不是芙烈達所嚮往與追求的。老家墨西哥那種傳統旺盛的生命力,那股熟悉的人情味,那種自由奔放的作畫生活,仍是她最後的依歸。
歷經狄亞哥和自己的出軌、滿心期待新生命來臨卻因身體殘缺而流產的劇痛、母親的病逝、最支持自己的父親日漸衰老、自己身體的再度惡化,在人生經歷過這麼多大起大落及走過悲喜交錯卻無怨無悔的岔路後,在接近生命的終點前,狄亞哥的再度求婚,讓兩人的命運還是緊緊的繫在一起。
不因意外的不幸而喪失對生命的追求,不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對執著的堅持,不因旁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初衷,不因未來的遙不可及與未知的變數而隱藏心中的希望。
放任的生活、嘲諷的態度、狂悲狂喜的交相打擊,即使她試圖去掩飾,即使她倔強的否認,即使她內心在煎熬,即使她沸騰的思緒在跳躍,但她仍毫不著痕跡的透過畫筆自然盡顯於她的畫中。帶點抽象,帶點超現實,帶點濃厚的墨西哥傳統風情,畫風細膩自然,用色大膽鮮豔卻和煦的如午後的陽光般溫暖你的心。
芙烈達的遺留畫作是她和世人間的聯繫橋樑,透過畫,她的喜怒哀樂如此真實的呈現;透過畫,也讓世人得以進入並窺探她的內心世界,感染那種堅韌且如綻放花朵般的生命力。
喜歡那樣的率真隨性,欣賞那樣的無怨追求。如果要我選擇,我也寧願轟轟烈烈的「揮灑烈愛」,徹底愛過痛過一回,即使最後會玉石俱焚,也好過平凡庸碌的終其一生,最後抱著一絲遺憾離開人間。生命重點不在它的「長度」,而在它的「彩度」。
在先後看過「揮灑烈愛」和「時時刻刻」這兩部同是女性電影,且在奧斯卡上同為角逐后座的電影之後,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部的。對我來說,「時時刻刻」它不是“悶”的問題(雖然這點似乎是很多看過此片的人對它的觀感),而是它的情感太過壓抑、太過沈重,整部片的氛圍太過灰色,或許喜歡它的人是因為能夠體會那種女性複雜矛盾纖細的情感;也許在評審眼中,那種抑鬱糾結,不靠言語輔助情緒的「內心戲」最難表達,但它太過悲觀的色彩無法讓我感動,也許我的心思沒那麼細膩吧...那種如此脆弱而無法抽離的情感我未曾擁有,無法體會,也不是我樂見的....尤其是茱莉安摩爾,發現她很常演這種「苦情」的角色,加上不知是她原本皮膚就白,還是粉底塗比較厚,使得無論何時何地看到她,都覺得一個字-「悲」。連在「人魔」裡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對手戲中,表情也是挺苦的....
※動聽的『揮灑烈愛』FRIDA電影原聲帶,由chenjl另文解說。
200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