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橘子)
1971 / 英國
導演:Stanley Kubrick(史丹利庫柏力克)
其他作品:『2001年太空漫遊』、『金甲部隊』、『鬼店』、『大開眼界』…

文-chenjl
「一個生活在英國未來社會的問題少年,由於青春期的躁動,走上犯罪之路,做盡壞事。後來受到社會制裁,被剝奪自由意志;經過複雜的思想改造療程,他重新融入社會,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上帝手中的一個發條橘子...」

上述是取自原著同名小說中譯版封面的一段話,言簡意賅的解釋了劇情大綱並同時稍稍透露了本片的涵意,於是我選擇整段摘錄,而不加以修改或增添贅字..
這部我引頸企盼許久,早已耳聞卻始終無緣一見的經典名片,小的總算受到了老天的垂憐,讓我能借到“匪區”的DVD得以一窺究竟....

對老史的每部片向來都抱著"好奇"的心態去觀看,更貼切的來說,應該是去“探索”,即使事前知道了劇情大綱,但實際的觀賞經驗告訴我:「那跟你接下來將會受到的影像與意識上的衝擊,程度上依舊是大相逕庭」,而且通常是看完後腦中仍揮之不去那些片中的場景、人物表情及對白,反覆思索著什麼,想理出點頭緒,想找出片中欲闡述的中心思想或強調的議題,卻又好像仍舊一無所知,思考的折磨有時讓我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卻又同時讓我一步步的更陷入老史所構築的影像世界而只好去搜尋更多相關訊息或討論文章,好試圖藉由各方搜集而來的不同解讀文字,能更釐清或稍微貼近些老史想藉由影片傳達出的訊息。其中又以對此部片的好奇心更大,因為它的劇情並不如片名「發條橘子」那樣的“鮮活有趣”,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解釋為它的確有如片名那樣“怪誕滑稽”的意味,但其實本片中你將會看到的是充滿著強姦癖、極致暴力、性暗示、政治陰謀、強權機制等偏差行為及反社會性格的呈現。片中的暴力場景並非以血腥殺戮等不忍卒睹的手法來呈現,但那原始、忠實表達且毫不修飾的暴力仍舊讓觀者會有“不可思議”的想法。
******************************
本片的所有人物穿著打扮及場景擺設都令我覺得極為怪異與不協調,既不符合過去的時代背景,因為它顯得“新奇前衛”,但卻也不像走在時代尖端的未來,因為它仍舊有“傳統復古”的地方。從開場第一幕由鏡頭定格在主角Alex帶著邪惡的雙眼凝視漸漸拉開到出現整個背景開始,那一幕就已令我印象深刻了..右眼貼著特長的睫毛,他和同伴們喝著名為「科洛奶吧」裡特有的飲料-混著冰奶和人奶(my god….),同伴們有人畫口紅,有人塗著單邊的眼影,四人戴著黑色高腳帽,穿著白色緊身的上衣及褲子,重點部位有著形狀如內褲的護具,手腕戴著的手環及褲頭上的黑色鬆緊帶,都血漬斑斑的黏著如人眼珠的“裝飾品”。這怪異奶吧裡的擺設是由假模特兒裸女人形擺出各種姿勢所組成的桌子及自動牛奶供給器所組成。我只能說這構想實在是太出乎人意料之外了....

午夜街頭天橋底下醉漢與Alex的對話替接下來的劇情引出了序幕...

醉漢:「反正我也不想活了...」
Alex:「為什麼?」
醉漢:「這世界錯在沒有法律和秩序,錯在青少年都學壞了,像你們一樣。不想在這種世界生存,這個世界也容不下一個老人,這是個怎樣的世界?男人高高在上,在這個世界裡鬼混,卻不受法律制約」

主角等四人閒晃在街頭以行使暴力為樂子,在一廢墟另一幫人正在性侵犯一名女子,活生生的被眾人撕破衣服,無人理會的慘叫聲,兩幫人的激烈打鬥,這樣混亂的場面卻配上了優雅的古典配樂,此種場面的呈現混合著輕柔的旋律,讓我腦中出現前後形容矛盾的一詞:「和諧的暴力」,經過音樂稀釋過後的暴力,它的視覺殺傷力似乎顯得莫名其妙的微不足道,讓你很自然的接受這樣畫面的洗禮而不會反射性動作的遮眼或別過頭去,我不禁想到:這樣我們算不算是被導演用“特殊手法”,間接利用影像使我們毫無心理準備及抵抗能力的被迫接受暴力呢?

下一“嬉戲”的站來到了一個小說家,頭髮稀疏花白身穿紅色睡袍,坐在輪椅上身有殘疾的小說家坐在打字機前正打著文章,旁邊坐在有如像美容中心裡才有的那種蛋型美容護膚設備裡也是全身紅衣的他的太太,前去門口回應因Alex按的門鈴,那走廊的裝潢設計也是顯得突兀,四面落地的透明玻璃加上木質地板,看起來就像舞蹈教室一樣,這是怎樣的一個安排啊?看得我頻頻皺眉不解著...Alex不懷好意的入侵,一進門不由分說的由同伴抓住了小說家夫婦兩人,Alex一邊一派悠閒輕鬆的哼著老歌「Singing in the rain」,一邊跟著歌曲節奏對躺在地上受制於同伴而無反抗能力的小說家施暴-腳尖跟著節拍時而跳著舞步,時而踢向小說家的肚子,後又在他面前剪開其太太的衣服施行強暴(此處我也出現一個疑惑點:在Alex剪開衣服的時候,我發現這位太太居然沒穿內衣褲?等於身上只有一件紅色連身薄紗而已..)

Alex回到住所公寓,那有如廢墟的一樓大廳,充滿色情意圖的壁畫-一堆裸身男女被人惡作劇的畫上了性器官或各式肢體動作,其房間牆上也掛著一幅女體張腿的黑白素描、佈滿突起物形狀的彩色棉被、床下的寵物蛇、整排的古典黑膠唱片,在他將蛇放在可以碰觸到素描壁畫的女性私處之間後,他在唱機上放了他最愛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當美妙音樂響起的那瞬間,Alex的腦中浮現的卻是吊死新娘、吸血鬼露出利牙的猙獰臉孔及巨大爆炸的畫面。光明與黑暗、美麗與邪惡這樣伴隨而至的並行出現,似乎暗示著善與惡本就是一體兩面?本就是"兼容並蓄"?本就是互為因果的?

在睡了一個香甜的覺之後,這時又出現了一個突兀裝扮的人物-他媽,戴著鮮豔顏色的假髮,臉上畫著大濃妝,身上穿著不合年紀的鮮豔塑膠亮衣,腳上穿著同材質的長筒靴,我想就算剛剛是沈浸在多麼美好睡夢的人,一看到這樣的人出現在你眼前喚醒你,整個精神也都被打醒而為之一振了吧...

又是個無所事事的一天..Alex來到了一家我個人認為像舞廳的唱片行,站在櫃台的是舔著有如男性生殖器官的三色棒棒糖(這片可真是無處不充斥著性暗示啊~)的兩個女生,他們也成了除了貝多芬的LP之外,Alex帶回家的“玩物”,你說此片充滿色情嘛..可是仔細回想老史處理這些鏡頭的過程,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出現讓觀者看的心驚肉跳,卻不刻意著墨在這樣的畫面太久或詳細交代整個過程,鏡頭不會聚焦在施暴或被施暴者的臉上及身上的任一部位,總是避重就輕,暗示出了色情,卻不延伸它的內容,就像這幕接下來可想而知會發生的3P劇情,就是以如快轉方式的畫面及帶點嬉鬧性質很像賽馬時會出現的那種古典旋律(因小的對古典音樂沒有研究,即使覺得很熟,仍不知它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搞不好還是貝多芬的,因為Alex在片中就是強調他喜歡老貝的音樂..呵~)做背景音樂,這是我覺得老史的電影即使碰觸到了色情的議題,卻因其“創意”的處理手法,模糊觀者的視線,而有別於真正一般我們所謂的色情電影。

Alex的暴力傾向性格基因好似無時無刻的在作祟,一股突如其來的衝動讓他把一同走在河堤邊的同伴一個個打入水池中,慢動作的畫面處理,清楚的呈現整個過程,在同伴落入水中之後,假裝好心的扶人一把,卻是又用刀子劃破對方的手,展現出他想在四人當中做領導者,其餘三人只能聽命於他的野心,同伴們的誠惶誠恐、靜默不語也隱約透露出了開始對Alex反感的氣息,一時的忍耐只是種下日後報復的種子。在那掛滿猥褻圖畫,還擺設著一陽具形狀磁器(她謂之為“藝術品”)的養貓老女人家中大搞破壞後,Alex終於被同伴棄之於不顧而設計被警察逮捕。

銀幕上演的是一幕幕以暴制暴的場面,但似乎暴力行為像是被助長繁殖一樣,不減反增。在獄中Alex在圖書館即使看著書也聯想到一堆令他興奮異常的暴力畫面,這樣徹底極端暴力的反社會性人格讓人畏懼卻又無可奈何,因若這是他血裡帶來的,這種意念的滋長是天生自然的,連他自己也無法控制或壓抑。

當Alex知道獄中有一項改造犯人向善的計畫,可以使犯人在接受短短兩個禮拜的治療之後,即可出獄重返社會,他馬上向神父毛遂自薦,他只顧眼前可以快點逃離出去的利益,卻沒有去進一步思索這兩個禮拜他所需付出的代價會是如何?他並不知道一股潛在的巨大危機正向他撲襲而來....

神父的一番勸說點出了重點:「問題是這個技術真的能讓人變好嗎?因為善由心生,善是由人去選擇的,若不能選擇,那他就不是人了..」

當Alex接受治療,被綁的像精神病院裡的人一樣,在椅子上動彈不得,眼珠被撐大逼著看完全暴力、血腥、輪暴的影片,一陣陣的反感襲上腦袋卻無法別過頭去或闔眼不去看這些鏡頭,一旁的“協助醫護人員”還一邊幫他眼珠補充水份,避免眼珠過於乾澀,令我注意到並感到一股寒意由背脊冷上心頭的是此時放映室後方坐著一堆醫生,均面無表情、毫無情緒起伏的看著銀幕上上演違背道德正義的暴力電影,對掙扎痛苦不停發出乞求哀嚎的Alex冷眼旁觀,不為所動。霎時這些本為“正常”社會中的人變成了真正令人害怕的施暴者,這改造計畫不過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行使,只是藉由如此冠冕堂皇的藉口來矇蔽世人而已。

暴力的發想根源-“意念、動機”並不比遂行延伸而出的暴力"行為"本身來得不可怕,反而其動機越強,這股堅定意志的力量凝聚的越大,會更加益發的操縱體現於外的暴力行為,使其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影響局面。當權政府的偽善陰謀及這項計畫下的執行人員露出了真正的暴力猙獰面孔,他們認為Alex喜歡音樂是種罪惡無可救藥,由那些暴力影片配上貝多芬的背景音樂,Alex的反應來欲加之罪的認定Alex的暴力行為乃是受古典音樂所導致,這時Alex反駁道:「貝多芬只是譜曲,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啊」這句話聽來顯得諷刺可笑了...

在改造計畫的"成果發表會"上,任憑別人嚴厲辱罵的言語與挑釁的肢體動作,Alex都只能膽怯無能的瑟縮在一旁,一有反擊動作產生就又馬上出現反感的制止念頭而無力抵抗。面對身材面容姣好的美女出現在其面前,原本慾望衝動的本性應是會讓他不顧一切的將她撲倒在地而巫山雲雨一番,現在卻也無力為之了,其行為受到了制約而無法自由隨著意志而行動。

這時神父又站到台前說:「選擇!這孩子沒有真正的選擇權利!自我利益、對生理疼痛的害怕,驅使他進行古怪的自虐行為,這個作法很明顯缺乏誠意,他不再是一個犯罪者了,也不是一個能做道德選擇的生物了!」

政客回答道:「我們不關心動機,也不關心更高的道德規範,我們只關心打擊犯罪!」這強大的反制機制,等於徹底摧毀了一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其暴力的本質只是移轉且顯示在這群政客的身上,並沒有消失或減弱,反而這股暴力的力量由原本隱而不顯而轉為浮上檯面。暴力充斥四周無所不在,Alex頓時成了一個牲實驗的對象,他變成只是暴力行為下一個小小的示範而已,顯得微不足道。
從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無惡不作的暴力犯罪者,經過這等改造"重生"出獄後,反而變成弱勢的被施暴者,被昔日欺侮過的老醉漢及變成警察的同伴人人喊打,原本可視為是「因果報應,罪有應得」,但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改造機制只是將暴力的主體和客體轉換過來,並無助於如政客所說的冀望"打擊犯罪"一旨,主客體的轉換也只是權利大小移轉下的結果,當處在不對等地位狀況下,權利大的一方施予權利小的一方的要求或命令,在在都可算是暴力行為的表現。

在遍體鱗傷、不知所措的情況下,不自覺的又回到了小說家的住處,渾身濕透的Alex被收留了,但因身心的巨大改變,使他成為小說家覬覦且報復的對象,他對Alex問道:「人對音樂的感情和暴力是一樣的嗎?」Alex回:「不,我對音樂的感情是暴力得來的」「你是說是貝多芬教壞了你?」「是的!當我聽見這音樂,我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當我一個人獨處時,我就特別壓抑....」

在睡夢中被音樂聲吵醒的Alex發現當耳朵裡聽到的是樓下由小說家故意用大型音響設備調高音量的放著貝多芬的音樂時,那股反感難受的念頭又浮現,撕碎欲裂的頭痛隨著第九號交響曲的播放而到了瀕臨崩潰的臨界點,Alex急欲掙脫而從窗外一躍而下,醒來時已躺在醫院....

政客不懷好意的探視,挾帶著政治陰謀的勸說,使人覺得整個社會當局與高階政府才是謀殺者與暴力最大根源!在歷經身心改造計畫後的Alex,此時看著由醫護人員準備的各式圖卡,描述著自己聯想到的行為反應,又再度顯現出他暴力天性的恢復,這先前的治療過程活脫脫成了一齣鬧劇,最後再度聽到貝多芬的音樂響起,和政客握手接受湧入病房的記者們拍照,這時Alex帶著詭異的微笑說著:「我終於被治癒了!」
****************************

在無意間發現台灣有出了此本原著小說的中譯本後,為了想做個對照與深入了解,於是也去買了這本書,沒想到這樣犀利的題材和敘事手法居然在1962年就出版了!和電影所不同的是,其實原作者最後撰寫的結局是Alex真的改過遷善,但這第二十一章當初卻在飄洋過海到美國發行時,被出版商硬生生的給刪掉了,也許是唯恐天下不亂,也許是這樣才能製造聳動的賣點而創造銷售佳績,而老史的翻拍版本也是選擇到Alex恢復作惡本性那時為止,這使得原作者安東尼.伯吉斯真是有苦說不出啊!在三十年後的今天,總算藉由此書的再發行,把原本該有的第二十一章還原,不過...若是電影出現的是happy ending,也許它就不那麼令人印象深刻,也不會引起後續廣泛的再探與討論了...

我想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初看到這個名詞「發條橘子」時,都會存有疑惑的想著: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它到底代表什麼意思?經由小說的解釋如下我也才得以了解:「發條橘子,依據作者伯吉斯自己的解釋,是那種上了發條才會轉動的老玩具裝置,裝在看起來甜美多汁的橘子上,因此這橘子膺品是假貨,沒自身意志,不會自行轉動云云。」

善惡的判定標準,追溯起來不過也是源自於多數人的主觀認知,不管是國家的法律或是民間的道德規範,都會因時因地的變遷而修改或拓寬其可接受範圍,在當下被認為惡的行為,換個時空換個情境,也許就成了不但被許可,還被歌功頌德的善,就例如宗教不許人殺生,但在電影「瑪歌皇后」裡,新教與舊教的衝突遂演變出一場血腥大屠殺,又如「盧貝松之聖女貞德」裡假借受上帝神聖使命之託負,帶領法軍上前陣衝鋒廝殺的貞德一樣,以宗教「正義」之名,行使私心復仇之實,視人命如草芥。

侵犯他人身家性命本身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但若有「合理」的藉口掩飾,一切變的又是那麼「必要而理所當然」。善惡的界線究竟在哪?它有規則可循嗎?誰說了算?又為何他說了算?即使是自認為「正義」或道德感崇高的人,嚴遵恪守自己的信念,但誰又能確切的否定這何嘗不是囿於世俗價值觀的「暴力」影響而驅使出來的行為呢?這又讓我想到電影「非常手段」裡休葛蘭飾演的醫生斥責金哈克曼濫殺無辜,利用流浪漢做實驗來研發治療某種疾病的藥方,但當他誤以為自己被金哈克曼下藥而全身動彈不得時,他又說出:「我會"不惜一切代價"來換回我四肢行動的能力」這樣的話。先前義墳填膺的正義之詞這時一切變得站不住腳,也點出了自以為的行使正義其實是在你自身並沒有處在那種情境,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前提之下才提出的。

善惡的評定若是雙方處在條件權利不對等的情況下,自然會有歧異的價值判定,而判定的結果又總是驅向社會大眾多數人站在自身角度的直觀反應。自私自利的行為不被允許,但反過來看,逼使小眾臣服於多數人的決定又何嘗不是一種「惡」的表現呢?當所有外在環境或人為因素都許可且無窒礙的情況下,讓你有道德選擇的權利,試問你真正內心深處是想「為善」還是「為惡」的呢?若是真存在那麼一個和平的大同世界,你真的願意生活在裡面嗎?這樣的人生是否乏味無趣?我想人性終究還是有為惡的本質存在,「大惡」也許不見容於社會,但「小惡」卻是不時挑逗吸引著我們的意志,這世上除了「聖人」之外(聖人是否存在還是個問題),我想同為凡夫俗子的我們,誰敢說自己從未動過「小惡」的念頭呢?

我們為惡的"行為"也許被法律與道德規範所限制,但為惡的"念頭"卻不時的在滋長與蔓延,只是以其他合法管道來遮掩「惡」的原意而已,例如:有人愛看暴力血腥的電影、有人愛玩格鬥遊戲、有人喜歡聽毫無人性、內容倡導嗜殺成性,崇拜異端邪教的黑死金屬(我個人對黑死金屬並沒有偏見,只是單純就其歌詞內容及音樂性上而論)等這些行為也可視為是我們潛在性格中「惡」的那一面形諸於外的表現方式,也許這個世界的道德規範太多了,多到人們覺得受到壓抑的情緒急欲尋找渲洩的出口來釋放自己過多的能量,否則一旦爆發開來,暴力行為還是會不顧一切的掙脫而演化為殘忍的事實,這也是我們為惡的「念頭」和「行為」通常無法一致之下的平衡方式。

若人真有道德選擇的權利,那我在此大膽的說:我們為惡的權利是否總是被剝奪了呢?是否我們總是“被迫”向善呢?若將善惡視為平等的兩方,選擇惡的一方是因為他「想要」為惡,他「喜歡」為惡,那麼是否也該得到如同選擇善一樣可以「自由行惡」的公平待遇呢?在書中,神父對Alex說:「上帝想要什麼呢?上帝是想要善呢,還是想要向善的選擇呢?人選擇了惡,在某個方面也許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你選擇被剝奪進行道德選擇的能力,也就是已經變相選擇了善。」這樣的為善並非出於自由選擇下的本意,而是同樣在暴力行為壓迫下的結果,此等善背後所承載的仍是惡,這使得善惡的定義變得無足輕重,因為只要當下的社會價值判斷,或多數人把持操縱的政府濫用權力,自行判定何為善何為惡,一律剷除異己,不容許有反抗的意圖,這樣的強權壓制使為善的本意都變質了,就如片中的主角Alex後來被改造的不管是音樂、性行為、文學藝術,只要是任何會撩撥情感的誘因,全都必須成為痛苦的來源,而不再是快樂的源泉。他變成就像由政府或國家所操縱的發條橘子一樣,“只能”行善了。

「徹底善與徹底惡一樣沒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選擇權。惡必須與善共存,以便道德選擇權的行使」-by 安東尼.伯吉斯

以往人們一直在強調的「自我意志」一詞,在看完本片後變得吊詭起來,它究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被「賦予」的呢?

後記:
記得當初急欲尋找這本中譯小說的身影而來回穿梭於誠品、重慶南路書街及各大大小小書店間,直到可找的書店都逛遍了,得到的答案仍是「賣完了」「沒貨了」,那股失落感反而使好奇的慾望愈趨濃烈,但後來終於在博客來網路書店訂購到手後閱讀的過程中,卻產生了些許失望的感覺,因為書中翻譯的用語有些真的讀起來不是那麼順口與易於理解,譯者王之光先生,看著書後的簡介,有點奇怪的覺得,但又似乎是唯一解釋的想:雖然他是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又曾出訪美國,在多所大學研修及講學過的人,但畢竟他是大陸人,所以翻譯用語不免摻雜著自身故鄉的慣用語彙,尚舉書中最令我感到霧煞煞又好笑的一段翻譯如下供作參考,你們便可知我所指為何啦...

「這不是中毒的又臭又胖的比利淫蕩山羊-比利仔嗎。你好嗎?你這瓶臭炸馬鈴薯回鍋油。把卵袋送過來吃一腳吧,如果你有卵袋的話,你這太監胚子。」

這...這是什麼東東啊?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g 的頭像
    ming

    孤獨聆聽室之浮世幻想曲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